查看原文
其他

9位器官衰竭者重生的“黄金周”

2016-10-10 浙大一院


还有两天就出院了,25岁的尿毒症患者小刘(化名)格外激动,他并不知道究竟是谁给了他“重启”美好生活的肾脏,但他心存感激:“感谢那个人,真的十分感谢。”为这一刻,他足足等了6年。

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,还有8个人像他一样获得了生命的“礼物”,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器官移植手术。

这6年,得从小刘的19岁说起。

他19岁时因头痛、乏力就诊,查出尿毒症、靠透析维持生命

19岁那年,小刘因乏力、恶心、头痛等症状去当地医院就诊,此后,他的生活就完全变了。当时,他的肌酐高达800多umol/L(正常人在104以内),左右两侧肾脏明显缩小,只有8厘米(正常人在10-12厘米),他被诊断为尿毒症。六年来,他靠血透维持生命,其间父母曾想过把自己的肾脏分一个给他,但因父母身体原因,没能成功。

盼了6年,配型多次,25岁尿毒症小伙终于等到肾源

10月2日清晨,家住嘉兴的小刘接到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负责配型医生的电话:“有一个捐献者的血型和你一样,你要不要来配配看?”小刘已经忘记自己这是第几次接到医院电话了,但他还是第一时间赶到了浙大一院,因为,这是他唯一的希望,哪怕这希望微乎其微,他也要试一试。

当天上午,和小刘一起赶到浙大一院的还有其他等待肾源的尿毒症患者,他们都和小刘一样,渴望这份生命的“礼物”。最后,小刘和另一位47岁的患者成了“幸运儿”——配型成功。“当时,我真的高兴坏了,眼泪一下就下来了。”小刘说。

10月2日10:30,小刘和另一位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,手术分别由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主任医师、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吴建永主任医师主刀。

“那天是我们放假的第二天,陈主任和吴主任特地从家里赶来做肾移植手术。”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吕军好医师说,“人体的肾脏一旦从供体体内取出,必须在24小时内移植到受体体内,且时间越短越好。”

器官是关乎生死的稀缺资源

与此同时,还有一台肝脏移植手术也在有序地进行着,手术由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主刀。相比肾脏,肝脏冷缺血的时间上线更短,仅12个小时,因此,手术必须同步进行。10月3日、10月6日,浙大一院先后完成了6台移植手术,每天3台(2台肾移植、1台肝移植)。


这9台器官移植手术中,3台肝移植、6台肾移植;9位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,5位正值壮年,可谓家中的顶梁柱,最年轻的仅25岁。捐献者是三位男性,分别23岁,46岁,64岁,他们的家属强忍悲痛,选择了帮助他人。

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教授说:“器官是关乎生死的稀缺资源,每一位捐献者背后都是一个满怀悲痛的家庭,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;对受者而言,捐献的器官无疑是生命的‘礼物’,让生活有了焕然一新的可能;在移植医生眼里,他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份‘礼物’,哪怕牺牲个人休息时间,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。”

在浙大一院等待一个肾源平均需要4-5年

浙大一院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,肝移植、胰腺移植、肾移植、心脏移植、肺移植等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或区域先进水平。自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以来,已累计成功施行肝脏移植2000多例,肾移植5000例。

不过,器官的稀缺仍是困扰移植医生的难题。

到底需要多少器官?以浙大一院为例,目前,该院肾脏病中心有3000多人在等待肾源,但迫于器官有限,中心每年只能做300多例肾移植手术(含活体肾移植手术),这意味,要做完现有肾移植手术起码要10年,更何况等待者仍在持续增加。为缓解供需矛盾,浙大一院早在2007年就开展活体肾移植手术,去年活体肾移植比例近50%,将肾源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4-5年。

在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中,还有这样一群人,当捐献者自己或家属决定捐献时,他们负责牵线搭桥,使得已经逝去的生命以另外的方式延续下来,有人称他们为“生命使者”(学名“器官捐献评估专家”)。2010年,浙大一院正式成立器官捐献评估专家组。截至目前,已有360多位逝者在浙大一院成功捐献器官,是他们的善良和付出,让那些无助的人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。



来源自:都市快报

浙大一院宣传中心综合编辑

欢迎转发、转载请注明出处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